2005年4月8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八版:案卷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60万元购古董捧回一堆黄铜
陆勤俭

  一位爱好收藏的董事长,一口气从别人那里买下61件“纯金古董”,付了60万元钱。可经专家鉴定,却都是铜制品。此时他再去找那个卖“古董”的人,已是人去屋空。
    
  真金不怕火炼
    50岁的于传妙是上海市一家网络公司的董事长,业余时间他喜欢搞收藏,家里常摆放着些古董。
    2004年5月的一天,于传妙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话筒里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于董,最近我们公司在浙江施工挖土中,发现了许多古董。我知道你喜欢这些东西,要不,我带个样品到你公司。你如果喜欢,价格可以商量。”于传妙想,对方这么顺口叫得出自己的名字,而且还知道自己的爱好,一定对自己熟悉。于是,他答应第二天在一个大酒店见他们。
  那天来的两个人,于传妙并不认识。其中一个自称叫“陈东和”的青年拿出一张名片说:“于董,这张名片是你上次见面时给我的。我是福建泉州人。”“噢——岁数大了,脑子记不住了。”于传妙说。“陈东和”忙客气道:“这也怪我平时忙于工作,和于董联系少呀。”
  谈话很快转入了正题,“陈东和”说:“最近我们公司在浙江嘉兴一座山上施工挖土,发现了许多金质古董,有金狮子、金元宝、金佛像和金狗等。今天我带给你看的是一只金元宝,我切一小块下来,你去验一验。这小块东西就送给你了。”于传妙便拿着切下的金块,去找他认识的“内行”测试,结果“内行”朋友说:“这确实是一块真金。”于传妙于是打算抽时间到工地查看一下。
  感觉有利可图
  可因忙于工作,于传妙渐渐把这件事忘记了。10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于传妙突然又接到电话说:“上次那古董的事,是否到徐家汇弘基休闲广场谈一谈?”于传妙答应赴约。
  一见面,于传妙凭着上次的印象,怎么看对方也不是上次来的那个人。陌生男子打破僵局说:“于董,是这样的,上次那两个小伙是我的徒弟,不巧的是,他们在工地挖金受了伤。我们曾想把这些古董拉到深圳去卖,没想到那里的人无诚意。所以拖了那么长时间。”
  “你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于传妙问。“过几天,我们准备在虹梅路租房,到时候我再打电话给你。”那人说完就同于传妙握手道别。
    11月13日下午,于传妙前往那人的暂住地。进了屋,那人从一只蛇皮袋里倒出了30多件金器。于传妙随手将4块金器放到煤气灶上烧了一会儿,然后扔到水里全都复原了,他确认是黄金。但他想,这种验金的方法毕竟比较土,那人同意在其中一件金器上切下一角,再送到打金店检验。没想到,打金店老板看了后,愿意花4000元收购这块金。于传妙才觉得,把这些金古董全收了,一定可以赚不少钱。
  双方最后议定60万元的价格成交。11月26日下午,于传妙开车到了那人的出租房,这才问起那人的姓名。那人拿出了一张身份证,于传妙记下了那人的姓名“陈来泉”,与上一次见面的“陈东和”都是福建泉州人。
  “陈来泉”把两只蛇皮袋里的“金古董”卖给于传妙,其中“金卧狮”22件、“金站狮”14件、“金元宝”6件、“金佛像”19件。于传妙付了60万元现金。
  第二天于传妙又拿出一只“狮子”和一只“元宝”去了打金店检验,金店的人说不是金的。于传妙差点昏倒,他再去找“陈来泉”。房东说,人已退房走了。打他的手机也是空号。于传妙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黄铜被当黄金卖
  警方接到于传妙报案后,将61件“金古董”送往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检验,结果均为黄铜。
  警方又查明,自称“陈来泉”的真实身份是戚品质,今年38岁,福建漳州人。2005年1月19日晚9时许,深圳警方在统一清查行动中将戚品质抓获,并移交上海警方。3月21日,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将戚品质批准逮捕。
  戚品质交代,他在老家听说过用补牙齿的化学金做成的元宝、佛像,酷似真黄金,就想到了用这种东西去骗钱。戚品质说,为了物色受骗对象,他给名片店老板一点好处费,弄到一些有头衔的名片。卖给于传妙的假金器是从摊上买的,才23元一件。当然为了让对方相信,还备用了一小块真黄金。
  当检察官问于传妙“你怎么会被这些假古董所迷惑”时,他说,自己爱好收藏,尤其对古董情有独钟,但毕竟不是很精,当时也考虑到了这些古董的真假问题,但一次次送去让“行家”检验,都说是真的,而且还有人从自己手里买去了一小块黄金,心想也许能发笔大财,才这么大方地收购。
  据《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