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一版:法眼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交通套餐 量身定做
杭州打通道路“毛细血管”盘活交通资源
本报记者 陈卓 通讯员 庄琪

  不知杭州的司机、行人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开车在路上、骑车在路上、行走在路上,变化多多:有的道路结构变了,有的道路宽窄变了,有的停车线前后位置变了……最重要的是,道路的通行质量提高了,变得比以前好走了。“交通道路设计以人为本,从细节上体现人性化的考虑和优势。”交警部门的出发点在于此。
  眼睛转转,耳朵听听,脑子想想——就知道要不要出门,走哪条路
  开车出门,最怕堵车,再遇上个没预料到的坏天气,或是道上刚发生了个或大或小的事故,不仅心情弄糟了,要办的事情也可能泡汤。
  可出门之前怎么知道路上的交通状况呢?在途中又怎么了解该往哪条路走才正好避开高峰呢?
  “据杭州市交警支队预测,今天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下午及晚高峰时为二级(繁忙),上塘中河高架早高峰北向南、晚高峰南向北为二级(繁忙)。”“据气象台预报,今天有雨,将会加剧交通繁忙情况。建议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驾车出行的市民谨慎驾驶,保持安全车距。”
  “今天起,杭州又有两对支路实行配套的单向通行,请驾驶员们注意:……”
  “这有点像天气预报,我们叫它交通预报。”驾驶员小吴每天都要到报纸上去找这块实用的“豆腐干”。“为明天做准备,少绕很多弯路呢!”
  这是杭州市交警支队推出的“道路通行参考指数预报”。实施一段日子之后,叫好声挺响。这在全国都排到了前列。“各位听众,在××路和××路的交界处,刚刚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暂时的道路拥堵,请过往司机注意安全或改变行车路线。”这可是“现场实时广播信息”。现在杭州有3家广播电台的记者“驻扎”在交警支队的指挥中心,记者们可以根据监控大屏幕上的亲眼所见,热线“报料”的亲耳所闻,第一时间发布最“直观”的交通信息。正在收听节目的司机,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权威的情况,知道该怎么走最便捷。
  另外,在家看实时交通监控,可以随时掌握各个路口动态。据介绍,杭州市交警支队和数字电视方面进行合作,将各个路口监控器传来的情况发送到数字电视上,这样数字电视的用户在家就可以清楚“路上事”。目前这还处于试播阶段,将来会采用准点播报的方式,并有相应文字和配音说明。
  左转的上前等,骑车的优先走——有先有后,就有快有慢
  出租车司机阿明用“畅快”来形容把车停在“左转弯待驶区”里时的感受。“原来车要左转弯,左转弯车辆与直行车辆候在一个起跑线上,效率总是不高。”
  交警部门通过实验发现,如果让左转弯车辆提前驶进路口,直行车辆的放行并不会受到影响。于是,“利用直行与左转之间的时间、空间差”的想法付诸实施,就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能看见的杭州市区30个路口的左转弯待驶区。“别小看了这个左转弯待驶区,像出租车这样的车辆至少能容纳3辆。而每一次都提前3辆,一小时下来、一天下来,增加的通行量可就不好说了。”交警们说。“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能够提前进入待驶区,可以减缓司机等候时的焦虑,司机压停车线、闯红灯的冲动也小了不少。”
  从今年开始,环城北路的建国路口和环城东路口率先有了“前驶区”,自行车道的停车线往前推了不少。“我骑车算是快了,可再快哪赶得上汽车呀!”小王是个高中生,骑车速度往往可以和电动自行车媲美,但总觉得和汽车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动”,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一般来说,绿灯亮了,机动车无论反应速度还是加速度都要比自行车快得多,所以往往出现机动车过路口了,自行车还远没过完的情况。于是,自行车的放行效率低了,其他方向机动车的等候时间也延长了(比如右转弯的汽车和直行的自行车夹在一起)。现在,自行车道的停车线往前移,等候通过的自行车就不会排长队,非机动车通行能力也增加了。“现在好了,好比和高手下棋,对方先让我三招,我倒觉得不急了,因为这相对公平。”小王挺高兴的,“那些骑得慢的叔叔阿姨也觉得这样好。”同时,人行横道线也随着前移,由人行道组成的方框缩小,边长(即每条人行横道线)也短了,行人过街距离随之缩短。这样,行人的安全也更有保障了。
  “自行车路口优先权”目前还只在部分路口实施,不过将来市区有条件的路口都要采用这一招。
  车道变“瘦”又变“脸”——只要有需要,就是有可能
  有的车道要往前延伸,有的车道却要压“瘦”,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快速通过。张先生办事常要开车经过梅登高桥南口。之前,这里的车道是一个左转、两个直行、一个右转。“一到这个路口就开始排队伍,已经等得没脾气了。”
  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这里的车道变样了,而且也不那么堵了——车道变成了两个左转、三个直行、一个右转。“嘿,多了整整两个车道,长长的队伍没了。交警真会想办法!”一般来说,路口车道宽3.2米左右,但交警支队考虑到城区行驶车辆结构以小车为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大胆实践,将路口车道调整到2.8米左右。这可是重新丈量、调整、压缩的结果。这样一来,蓄车量就大了。现在,道路也会“因需而异”地变脸。叶小姐的工作单位在莫干山路上,每天骑车上下班对她来说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太挤了,有几次差点被挤倒”。
  自行车道上的热闹总能反衬出人行道上的寂寞——寥寥无几的行人也早对“隔壁”的状况熟视无睹了。去年年底,交警部门通过调研,作出了一个非常规的提议:铲平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之间的那道“坎”。也就是说,莫干山路上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合二为一了。
  刚开始有人担心自行车会对行人的安全造成影响,而事实证明,变宽了的“自行车道”保证了自行车的畅通无阻,而不多的行人也有自己开辟的安全“轨道”,安全一点也不受影响。
  精耕细作,合理布局——让城市交通网的细枝末节都活起来
  据了解,到2004年年底,杭州光老城区(萧山、余杭除外)的汽车已经达到23万辆。另一方面,道路资源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交通需要。“我们就得精耕细作,合理布局,让整个城市大交通网络上的所有细枝末节都活起来。”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郑贤胜说。
    2004年,交警支队专门设立路口渠化和信号配时优化小组,人员来自秩序处和科研所为主的各个处室。小组成员一个路口一个路口地踏勘,为每一个路口量身定做合适的“交通套餐”。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通过感应线圈缩放每个路口的放行周期,传输到计算机终端,高架上、匝道口的水泥墩隔离带变成了塑料做的防撞桶,停车位标志由单调的字母“P”变成了标明停车位所属单位或小区、对外开放停车位数量、是否收费等等的长方形标志牌……
  今年,杭州市政府将对231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交警部门还将有计划提升支、小路等级。通过整治,达到盘活支小路、打通“毛细血管”,组建微循环交通系统,创造条件解决通行和停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