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一版:法眼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洋骗”拙劣骗术害惨义乌客商
义乌警方说:掌握几招防骗术便可“平安经商”
本报记者 朱乔夫 通讯员 陈正明

  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以其价廉物美的商品吸引着全世界的商人。义乌常驻着来自6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商人,各类涉外机构更是不计其数。
  如今,义乌的经营户在与外商打交道时,都有点不踏实,生怕一个不小心,钱财两空。
  近日,一位中文名叫马乐旺的叙利亚外商害惨了义乌近百名市场经营户,他们的500多万元货款被马乐旺卷走。目前,义乌警方以“涉嫌外贸诈骗罪”逮捕了马乐旺的儿子马迈德和其聘请的经理苏国俊,他本人则杳无音讯。部分经营户已经依据民事程序向法院起诉马乐旺等人。
     
  刑事无法破案 民事无法执行
  据义乌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杨善民介绍,这已是近3年来该市经营户上报的第16起外商卷款出逃案件。据警方统计,这16起案件均涉及数十甚至上百经营户货款被骗,涉案金额从20万元至1000多万元。
    12月24日,正当记者在义乌采访时,在国际商贸城福田市场,一些经营户告诉记者,他们已多次被外商骗走货物,而就在“马乐旺案件”发生后不久,一外商又卷款800万元出逃了。经营户认为,实际上义乌发生的外商卷款出逃事件,大大多于警方的统计数据。
  义乌公安局相关领导向记者介绍,大部分卷款出逃的外商涉及的涉外机构,未按规定到省工商局登记注册,去年发生的12起此类案件中,大部分案件都是如此,警方因此无法对案件明确定性,很多案件无法立案侦查。义乌警方说,这类案件很难定性为“诈骗”,他们很难收集到该外商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在交易中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行为的证据很难找,特别是查清货物资金的去向,难度很大,“一旦外商逃到境外,案件就很难侦破了”。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义乌商家只在一起外商卷款案中胜诉。义乌法院民庭的一名法官说,出逃的外商在中国基本没有固定资产,即使法院判决经营户胜诉,也无法执行。
  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的经营户袁东福对记者说,他曾经被一个阿联酋客商骗去了60万元的货。后来他在宁波北仑打赢了官司,但在执行时,由于对方公司没有去工商部门年检而被吊销了营业执照,而其公司的房子也是租赁的,早已人去楼空。
  诈骗手段多变 经常卷走财物
  据义乌警方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义乌专业市场上的诈骗案件主要是合同诈骗和金融诈骗。从摆在杨善民办公桌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诈骗案件的手段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诈骗犯罪嫌疑人从单一的虚构事实诈骗财物,发展到先履行小额合同,取得被害经营户信任后,骗取大额财物;从一次性诈骗发展到连续诈骗多起,交叉诈骗;从诈骗个人财产发展到诈骗公司、单位财产;从诈骗市场经营户的财物,发展到诈骗专业街区门店财物;从诈骗小额财物发展到诈骗大额钱财,甚至上百万、上千万元;从诈骗钱财物发展到用假冒身份证、开着假牌照大货车进行运输诈骗;从本地或者本省诈骗发展到跨省、市甚至跨国诈骗。
  义乌警方说,在义乌,除工商部门批准的220家境外企业常驻机构外,还有大量未办理过营业执照的公司。一些外商租一间民房,装一门电话,再招几个会讲外语的业务员,就冠冕堂皇地做起外贸生意来。
  而一些市场经营户也总以为与外国人做生意赚头大,因此赊账也经营。
  一些中介性质的外贸公司,则干脆把生意抛给业务员操作,所有的验单、接货全部由业务员办理。他们一接到货后,就把业务员一辞,电话停机,消失了。
  巴勒斯坦商人萨玛两年前在义乌开了一家“玛纳国际贸易公司”,需要订货时,都由业务员到市场上下单,谈好价格后,摊主马上发货,并约定发货一个月后付款。起初的几次,玛纳公司很守约。今年5月,该公司又向市场订购了大量货物,但萨玛一直没有返回义乌,这引起了市场经营户的恐慌,最后在广州找到萨玛,但萨玛在付了20%的货款后又与经营户玩起了“太极”,如今,位于义乌赵宅街的玛纳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义乌警方支招 给你一双慧眼
  据市场知情人士透露,时下在义乌市场上频频出现的诈骗案件,有外部的市场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市场内部管理上的原因。
  从大环境上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压低商品价格、免交定金或押金等成为经营户的惯用手段,久而久之,市场盛行“赊账”的经营方式,这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当然,管理上的漏洞,也给外商卷款出逃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据了解,一些外商初到义乌设立办事处时,都办理了相关手续,但随着他们对义乌商业环境的逐渐了解,一些外商开始变更办事处名字、地址、人员人数,秩序由此混乱。据知情人士保守推算,目前外商机构欠经营户货款至少达10亿元以上,未登记注册的外商至少占八成。
  那怎样防范各类诈骗呢?
  近日,义乌市警方与外贸局专门编印了一本外贸手册,介绍了一些防骗知识,发给市场经营户。
  首先,该手册提醒经营户们增强防诈骗意识。因此,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生意时最好多长几个心眼。
  其次,不懂的问题要向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请教。在商品交易中如果涉及票据,最好去银行核对一下,而且最好请多家银行核对,以保证货款到位。涉及信用证等外贸专业知识的,最好先去请教一下专业人士再交易。这样,金融诈骗就难以得逞。
  再次,订合同前要摸清对方的身份。对方是否可靠,资信情况如何,这些可到当地的工商部门查对核实。如此,很多合同诈骗就可以避免。
  最后,重要合同条款不要遗漏。订立合同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特别要注意合同的保证条款。有条件的可请律师参加,也可到工商行政部门进行合同见证,工商局的人员将会帮助审核合同的条款是否完备。商品交易方式最好用现款现货。
  采访时,义乌警方请本报转告所有的经营户,希望大家都别赊账。如果一旦发生货款被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便公安机关及时收集证据,抓捕犯罪嫌疑人。另外,经营户一旦发生纠纷,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民事诉讼追讨货物或货款,提请诉讼后,我国就可以限制有嫌疑的外商离开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