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里的居民也是一景旅游开发与隐私权保护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本报记者 陈卓 朱乔夫 文/摄
近日,富阳龙门镇孙权后裔、一批聚居在古建筑“山乐堂”里的住户向媒体反映,他们的生活隐私受到了干扰。 事情源于4年前,这里被镇政府开发成了旅游胜地,而建于清代的“山乐堂”因为保存得非常完好,被镇旅游公司开发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 本来,旅游公司将这些产权属于私人的古建筑开发成景点,不但公司可以赚钱,住户也能得到相应的收入,是个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因为旅游公司和这些古建筑里的住户没有就利益分配问题达成协议,而旅游公司的导游又擅自将游客带进这些居民家中参观游览,于是,冲突就此产生。 在浙江,类似“孙权故里”的古村、古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桐乡乌镇、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等景点,也都是以古村落民俗风情为卖点开发而成的,规模也较“孙权故里”要大,它们是否也遇到了同样的冲突呢?古建筑景点里居民们的权益又当如何保护呢? 日前,记者走进了兰溪诸葛八卦村和武义俞源村,发现这里的村民对游客走进自己家的看法,却与“山乐堂”的住户们有所不同。
“欢迎来到我们家” 进入诸葛八卦村,记者就被眼前安详、宁静的古村落吸引了。因为有任务在身,记者没有请导游陪伴讲解,而是“四处乱窜”,想以游客的身份亲身体验一把古村落的待客之道。 其实,从购买门票进入八卦村后,两旁的古建筑就已经是鳞次栉比了,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放着待售的孔明扇啊、八卦图啊,还有一些兜售农副产品的摊子。摊主大都是女性,脸上堆满笑容地招呼我们进门。有一位看上去比较心急的女主人,还直接问记者是不是来看古建筑的,听记者说
来岁的老者坐在一张画案后面,见游客们进来,便起身双手抱拳,连连招呼“请坐请坐”。 交谈中,记者得知老者叫诸葛高嵩,是诸葛亮的42代孙。他与弟弟诸葛高峰一样,全家都住在这里,并且都是以经营字画为生的。诸葛高嵩告诉记者,他们家的建筑建于明代,保存得极为完整,“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等一应俱全。 老先生告诉记者,当初他们与村里协商妥当:白天,诸葛高嵩一家将房子对游客开放,村里则每月付给他家600元租金;同时,诸葛高嵩也可以在家里经营字画等艺术品。诸葛高嵩说:“两两相加,收入也不错。”他还说,像他这样情况的村里还有许多。 接着,老先生还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卧房,说,他睡的床和洗脸的铜盆等都是有些年头的古物了。直到记者离开,他也没向记者收取一分钱或是推销他的字画。 旅游、生活两相宜 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诸葛宇飞主任告诉记者,村里有诸葛亮的后裔近4000人,有200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除了一些如祠堂等公共建筑设施外,大部分建筑的产权属于村民个人所有,而且他们都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些古建筑内。 当初,村里在开发的时候就有两手考虑—— 首先,将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纳入旅游公司的旅游景点,在征得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分别将这些古建筑改造修缮成适合游客参观的景点。有些不太适合参观的,就提议业主开设小型的旅舍。 开发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对一些愿意完全搬出老房子的村民,村里在村外提供宅基地,同时全额收购其老房子成为村集体财产;如果业主不愿意卖,就可以像诸葛高嵩那样,租给村里作景点。 当然,村里实际上是希望大部分人仍然住在这些古建筑里的。按照诸葛宇飞的说法:“村民的生活原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活着的文物。如果将所有的人都搬出去,不但会因为迁居而与村民产生新的矛盾,还会将这个活生生的古村落搞得死气沉沉。” 对诸葛村的经营方法,村民们大都觉得较为民主和公平:由村里成立一个旅游公司,负责旅游开发和经营,经营所得归整个村集体所有。同时,村里对纳入旅游景点的古建筑进行购买或者租赁,不但让这些古宅的业主变得有能力对古建筑进行维护和保养,还使这些业主由于从事一些工艺品、艺术品、旅舍、饭店的经营而增加收入。对于一些保存得不太完善、作为景点来说价值不大的建筑,则由村里负责维护和修缮,同时还用旅游经营所得给这些业主以适当的补助。 这样,诸葛村的旅游事业就踏上了康庄大道。诸葛宇飞说,这十年来,从没听说过有哪个村民反对游客进自己家参观,更没有听说过有游客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或者说由于游客的参观而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全感”的投诉。 武义县的俞源太极星象村的情况,和诸葛村差不多,惟一不同的是,俞源村的开发才刚刚进行了3年左右。 刚刚当上村支书的潘洪满对记者说,这里的村民都非常淳朴,如果城里来的游客提出要到某一户古建筑里的村民家里去看看,那是“欢迎都来不及”。潘洪满说:“前段时间,我们也考虑把那些保存得不够完整的古建筑不作为景点,没想到很多村民都来村里要求,希望把景点设在他们家里,或者将所有的古建筑都设为景点。有人还提出,如果自己家不能成为景点,是不是考虑请导游把游客也带到一般的家庭里参观参观。他们说,不光古建筑是值得参观的,我们这些俞姓后代的生活状态,以及依太极阴阳八卦原理和星象图建造的整个村庄都是值得参观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正在考虑采纳村民的建议。” 古村就是个社区 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吴志强认为,在开发古镇时,总会遇见当地居民“何去何从”的问题。 一种是把当地的居民全部迁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我们也不是很提倡这种做法,因为居民住在这些建筑里,能更好地保护古镇。”另一方面,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讲,游客也希望看见一个“活”的古镇。 一种是尽可能地保全当地居民的生存方式,老百姓愿意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现在我省的大多数古村镇,如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就他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问题,各地好像都没有像龙门那样突出。“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想法可能也就不一样。” “从根本上来讲,开发古镇的旅游事业和保护、维护当地居民应有的个人权益是不矛盾的。而且事实也证明,‘旅游扶贫’开展得很成功,当地居民大多也非常欢迎;但如果两者之间有了冲突和摩擦,那么尊重居民个人权益应该是始终放在第一位的。” 吴志强说,如果有居民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游客的打搅甚至是骚扰,一方面可以和当地政府或承包的旅游公司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完全可以在门口竖上一块牌子,类似‘本户不欢迎参观’等”。 对此,省旅游局规划产业处处长肖歌也表示:“这是当地居民的私产,完全可以谢绝参观,也可以向村里向乡镇反映。” 肖歌说,就旅游局目前接到的反映来看,倒是当地居民强烈要求“开发”的占很大一部分,比如把自家的房子“贡献”出来让游客参观,在自家门前摆放小摊卖点纪念品等等。所以,现在旅游局很多时候要考虑的问题倒是,如何不让开发的古村镇过于商业化,如何选择最佳的地方开发和建商店,“是如何控制的问题”。 肖歌说:“现在,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那些住着人的古建筑不仅是文物,也是社区。我们规划的时候就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不仅考虑保护文物,也多考虑如何维护其中居住的人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