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综艺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红丝带》飘进浙江
全国首部艾滋病患者真实案例纪实片问世
本报记者 陈卓/文 通讯员 陈茂梁 王跃芳

  “我做了整整8年‘老鼠’,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说这句话的人,并非畏罪潜逃者。只是因为基层防疫站一个医务人员的不慎,许强(化名)是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可怕身份,变得路人皆知。
  于是,意料不到的多重压力和歧视接踵而来,许强几乎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切。白天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只有到夜深人静时他才敢出来,透透气。
  他忘不了自己的过去:从小镇飞出的优秀大学生,大三就被派往国外,结果经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感染了艾滋病,还把病毒传染给了其他人……
  这个故事真实,而且沉重。现在,它被拍成了影片,镜头里纪实手法表现的情节让人备受震撼。
  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我省第一部、也是全国第一部讲述艾滋病患者真实案例的纪实片——《红丝带》问世了。
  记者采访串起《红丝带》 
  许强的故事,只是这部纪实片中的一集,本报曾报道过的艾滋遗孤的故事,也将出现在这部《红丝带》中。
  据悉,该片共有6集,以女记者小金采访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李医生为线索,运用叙述、追忆等手法将故事一一展现。6集片名分别是《毁灭》、《姐妹》、《人祸》、《拯救》、《天灾》和《关爱》。每集30分钟,其中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是“讲故事”(患者故事),中间或者片尾穿插有关专家的点评、相关知识等。全片故事真实感人,病例具有典型性,情节震撼,信息量大,节奏快,议论简洁精辟,极具教育意义。
  影片从6个不同的侧面,全面系统地宣传了艾滋病的危害性、基本常识、安全用血和对艾滋病人的爱心关怀,并充分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就像许强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个对自己、对别人的生命都不负责任的“危险人物”,浙江省有关医疗机构、防艾协会和他的家人,始终没有对其放弃,始终给他帮助。临终前,许强嘱咐家人送一对象征着爱心与和平的鸽子给医生,表达了自己最后的感激之情。
  绝对真实织就《红丝带》
  艾滋遗孤的故事,在片中名为《拯救》。当初,对于是否保持故事的绝对真实,编导们还“思想斗争”了很久。
  “丈夫是通过静脉注射感染了艾滋病毒,又通过性传播传给了妻子。一开始,我们想把艾滋遗孤改成是母婴传播,这样,几种传播途径就可以在同一个故事中展现,很有典型性。但是最后,我们放弃了。”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的罗建根,是该片制片主任。放弃的原因,罗建根说,是为了贯彻“真实”的原则。再好的故事,都不及真实来得震撼人心,都不及有人亲身体验过那样痛煞人心。
  据他介绍,20多人组成的摄制组,演员来自浙江话剧团、杭州话剧团、上海戏剧团等。著名演员濮存昕也在其中公益出演。
  演艾滋病人,不仅要有表演经验,还要有一定的勇气。“有些角色是演艾滋病发病后期,为了制造真实效果,演员需要在脸上涂上很多东西‘丑化’,旁人看起来的确恐怖,但演员一点怨言也没有。”罗建根有点感动。
  两重境遇理解“红丝带”
  据悉,像这样把真实的艾滋病患者的事例原汁原味地搬上屏幕,在全国尚属首次。片中病例以浙江省为主,也有一二例是外省来浙患者。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和已故患者的权益,他们的姓名和住址都是假的。
  这部纪实片由省卫生厅、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浙江凤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并由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等12个部门联合监制。
  该片的观众定位特别锁定流动人口、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省内各级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成员单位、乡镇(街道)政府、县级以上医院、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都将免费得到纪实片《红丝带》的VCD。
  “拍摄中有一个很深的感触,不同的地方对摄制组的态度两极分化很明显。”据罗建根介绍,大部分地区比较支持摄制组在当地取景拍摄,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也有少数地方出于某些顾虑,并不支持摄制组把当地的场景拍到片子里去。“这更让我们感到:要让大多数人真正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真正理解艾滋病患者,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的工作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