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9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生前曾受日本极右派的恐吓与骚扰
张纯如:死比生让人学到更多
人民日报驻联合国记者 邹德浩

  近几年,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主流社会和亚裔社区引起如此大的震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作者张纯如最近不幸去世,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播放了这一消息。这在近年是非常罕见的。
    11月9日,张纯如女士结束了自己36岁年轻的生命。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却留给了我们整个民族一段难忘的记忆。张纯如心目中的南京张纯如是一个1968年3月28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美国籍女孩子。
  她的父母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迁移到美国中西部,她自己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美国公民。她能说一口还算流利的中文,可是她不能阅读和书写中文。因为对于她来说,英语才是她的母语。幼年的纯如经常会听父母谈起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大城,在那一年那一城发生了些什么?有关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座人间地狱般的烈火熔城,有关滔滔长江水如何在一夜之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硅谷圣荷西郊区的库帕提诺,生平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色照片时,感觉到了无比的愤怒,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大大超过了张纯如所能产生的情感烈度。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在屠杀发生后近60年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历经两年,在南京访问了14位幸存者,参阅上千页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她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杀》。
  这本书一经问世,震惊了英语国家,在美国连续数月位于排行榜首位,并且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印刷接近100万册。她用她的努力和勇气,直面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告诉世人:“人类残酷对待人类,用惨无人道的手段虐杀人类同胞的历史纪事,是一段漫长而悲伤的故事。如果要将这类恐怖的故事作一比较,那么,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哪些暴行,在强度与规模上,能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抗衡。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美国评论家威尔在听完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虚构论”和看完她的书后说:“张的这本书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
  她可能都不知道,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华人在偶然间拿起这本《南京大屠杀》就再也不能释手,一气读完,泪流满面。可是,在用记忆丝线穿起无数同胞的同时,回顾这一段人类史最黑暗最恐怖的历史,张纯如也在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她一个人替我们所有人完成了一项我们60年都未完成的责任,因此她也承受了我们所有人内心的折磨和痛苦。张纯如为何自杀?许多人在得知张纯如自杀的消息后,都有一种心被刀片划了一下似的震惊。许多人从未见过张纯如,但她的死却让千千万万人格外心痛。现在,张纯如走了,即使再坚强的女性,遇到张纯如面对的压力,也会难以忍受下去!她为何自杀?此间有专家分析,有两个原因是不可分的:对人类的绝望和忧郁症让她不能自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张纯如这本书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是划时代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被《纽约时报》称之“60多年首次打破国际社会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兽性之极。张纯如也因此不断收到日本极右派的恐吓与骚扰。抛下了丈夫和孩子,张纯如去了,才36岁。难道她的忧郁症那么强大而使其一无反顾选择了自杀?也许,她内心有秘密,我们不得而知。死比生让人学到更多的东西。
  张纯如为何自杀?世人在询问中,再次坚定了信念:只要历史真面目被人遮掩,犯罪者就永远得不到世人的原谅和尊重。(人民日报驻联合国记者 邹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