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8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聚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书商高校吆喝:
高价收购大学生隐私喽!
宋晓俐

  近日,北方交通大学一位姓霍的同学投诉称,在北方交通大学校园附近出现了大量奇怪的小广告,小广告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高价征寻女大学生日记,结集成册。要求日记有隐私、有故事、有细节……日记一旦被采用,稿费从优……”
  这位霍同学还告诉笔者,这些小广告不但吸引了不少的大学生,而且也引起了不少过往路人的注意,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小广告“包围”校园

  笔者按照霍同学提供的路线,沿西直门地铁往交大方向一路寻来,很轻易就在马路边上的电线杆、路灯杆上找到了这些小广告。小广告内容与霍同学所说的基本相符,最下面还留下了一个手机号码。
  笔者发现,这些小广告确实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的目光。而且大学生们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大学生王轶说:“这其实挺无聊的。谁肯把自己的日记卖给出版社呀,再说女大学生哪儿来那么多的隐私和故事呀?他们纯粹就是在炒作……”
  “我看完这则小广告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把我的日记从枕头下面转移到了我的铁皮柜里,并且上了锁。”李佳是个腼腆的女孩儿,她告诉笔者,“虽然我的日记里没有隐私也没有故事,更没有什么细节,但我还是不想让别人看到……”
  “为什么单单要女生的日记,不要男生的日记呢?我觉得这就是某些想挣钱的出版社想的‘怪招’。”一位男同学小马说。
    

  对方称要紧跟社会热点

  笔者按照小广告上面留下的电话打了过去,起初电话没有人接听,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有一个电话打回来,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男子的声音,稍微带着一些南方口音。笔者以一个女大学生的身份打听了有关于小广告的一些相关事宜,“你们要的是什么样的隐私啊?”“隐私还能有什么呀?就是你们女大学生平时学习之外的事情,比如谈恋爱……”对方言语闪烁,出言十分谨慎。
  “那我可不可以编一些故事呢?”“没有生活你能编得出来吗?”对方听起来十分“内行”。“那你们要的细节到底要多细呢?您是哪个出版社的呀?”笔者尝试着再问。“你有日记吗?如果你有写好的日记,我们可以约出来见个面,如果准备现写的话,那等你写好之后我们再约吧……”听到笔者问他是哪个出版社,对方有些急了,没等笔者再说什么就挂上了电话,当笔者再打过去时,电话已经关机了……
  此后,笔者找到了一位曾经打电话和小广告发布人联系过的交大女生。这位女生称自己也是一时好奇,就想知道这个所谓的出版社到底想做什么,这个女生告诉笔者,她打电话时接听电话的是一个年轻小姐。这名自称是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小姐说:“女大学生的日记现在是最能吸引人们的,我们出版什么作品也要紧跟着社会热点嘛……”这个小姐还说,他们已经从女大学生那里征集到了一些不错的日记,而且很快就要出版发行了。
    

  扭曲了日记的初衷

  “通过小广告征寻女大学生日记可以说是缺乏社会公德的做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周孝正这样表示。
  周教授说,日记是我国多种文学体裁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坚持写日记不但可以提高文字水平,而且能够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它对于青少年的意义尤为重要。“高价收购日记,且不论他还要求有隐私、有故事、有细节,单单是这种形为就将日记商业化,就是泯灭了日记最初最好的功能。这种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
  “把日记商业化,而且加上了一些吸引人们眼球的定语‘有隐私’、‘有故事’、‘有细节’,很大程度上误导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极有可能为了所谓的高价去编造故事,甚至自己去创造故事……”周教授表示,这是对大学生们的极不负责任。现在保留着写日记习惯的大学生本来就已经不多了,这已经是教育中一个巨大的损失,而征寻女大学生日记显然又在扭曲和改变日记的初衷。
  此外,周教授还表示,社会上一些看似热点的现象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本来就已经很大,这种现象时时干扰大学生的正常判断力,加上小广告对其大肆的渲染,极易让在校大学生们失去判断对错的标准。为了能够写出所谓的日记来,他们可能会刻意地模仿,甚至盲目学习。(宋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