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1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民工荒”亮出的黄牌
金晚

image

  9月12日上午10时30分,义乌火车站,随处可见背着大大小小行囊的男女打工者从出口处走出。在永康劳动力市场门外,也是随处可见背着行囊的打工人员,他们大多数是刚刚返回城市。
    一名来自重庆的男子告诉记者,他姓杨,前段时间义乌市水电供应不足,他所在的袜厂老是停工,企业生产不正常,就干脆回家帮媳妇赶农活。一周前,留在义乌的老乡给他打电话,说天气不那么热了,水电供应已缓和,老板叫他赶快回来。
    可在民工纷纷返城的这个秋天,我们的企业主口中却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招工难”的字眼。
  招工难 招熟练工尤其难
    “现在招工是越来越难了。”采访中,面对大量回城的民工,许多企业主还是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12日上午9时50分,记者看到永康劳务市场内已被各种车辆和招工的、找工的挤满了,几乎每辆汽车的车窗上都贴着招工信息,车里坐着企业主或代表企业负责招工的人员。某电动工具厂的招工人员王某已在这里招了3天工,却一个也没招到。他告诉记者,他们想招熟练工,找工作的人虽多,但有些人觉得一个月七八百的工资太低不想干。
    在义乌城西的经济开发区经发大道两侧,浪莎袜业、华鸿工艺品、伟海拉链、百思得包装等堪称行业领头企业的厂房内,各条生产线均开工正常。百思得公司彩印车间的一名管理人员说,目前该企业用工没有出现太大的缺口,但由于生产规模再度扩大,部分岗位的人员已不得不加班加点。
  频繁“跳” 待遇不好就走人
    “上个星期,我去古山镇的一家工具厂工作。那个企业地方偏,车间乱,每月薪水只有600元左右。”24岁的韩东,在永康劳动力市场已经找了4次工作,但他嫌市场介绍的企业不好,这次还是只做了一天就走掉了。
    “像韩东这样的人,在我们这里不在少数。”永康劳动力市场工作人员唐龙青告诉记者,“现在的民工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老板挑民工,现在有不少民工炒老板——谁给的待遇高,我就给谁做;你对我不好,我就走人。”
    职业介绍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大量在义乌、永康的民工年龄在18~28岁,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上,他们找工作时有3个明显的特点:敢于挑肥拣瘦;敢于频繁跳槽;敢于为待遇炒老板。
    据介绍,义乌和永康的劳动力市场上,民工工资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像一些紧缺的工种,上涨幅度甚至达到上千元。
  急应对 善待民工是根本
    “这几年义乌的企业用工需求每年都在增长,不采取一点措施是不行的。”谈到积极应对民工短缺时,义乌市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龚小庆这样说。他介绍,到外省去“订购”民工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从去年开始,义乌市先后与甘肃定西、山东荷泽和广西河池3个外省地区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以合同形式让对方源源不断地供给义乌企业用工,仅广西河池一年就可以输送8000名民工,这些民工一般在到义乌前还经过当地劳动部门的培训,能较快地适应岗位。
    永康市劳动局信访接待负责人胡小奔说,今年以来,劳动部门特别加大了帮助民工维权的力度,只要民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肯定会得到帮助。企业应与民工在协商的基础上求得谅解,切不可以任何理由拖欠民工工资。
    目前,义乌、永康的劳动部门都针对民工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在企业中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改善民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依靠镇街政府、工会组织,积极维护外地民工的合法权益。“只有维护好民工的合法权益,树立善待民工就是善待企业自己的意识,才能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民工荒’。”义乌市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龚小庆说。(金晚)

  编后:
  曾几何时,南下的“民工潮”如兵临城下,给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带来了压力——企业门口排起求职的长龙,找不到工作的民工辗转于各厂家之间。由于长期供过于求,不少民工的收入偏低、生活环境恶劣、权益受侵害又求而无助。尽管各地政府作出了诸多改善的努力,但效果和作用一直难遂人意。
  如今,民工竟然出现了短缺,不仅仅是技工,而且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简单操作工人。这的确让一些企业措手不及,一些企业因人手短缺而不敢接大的订单,一些靠招收季节工生存的企业甚至面临关门的危险。
  这不仅是全球制造业布局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昭示了一个信息: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把低成本的劳动力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加以培养、开发、利用。
  “民工荒”呼唤企业通过改善待遇吸引员工;“民工荒”提醒企业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留住民工;“民工荒”还要求企业和政府改变用工模式……它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善待民工!“民工荒”将以强大的市场力量,改变和改善民工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工作生存环境。